鹦鹉鱼身上不红怎么办?
鹦鹉鱼(Amatoi)又名鹦哥鱼、红鬼公,为热带鱼类,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中游及厄瓜多尔的基多尼亚河流域。因其色彩艳丽,嘴巴酷似人类并且喜欢鸣叫,所以深受人们喜爱。 目前国内养殖的鹦鹉鱼,主要是由外国引进的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培育而成,红魔鬼鱼主要分布于智利,秘鲁沿岸的淡水水域中,体色火红;而紫色火口鱼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游,二者杂交后的后代,除了遗传自父母的颜色外,身体其他部分的颜色也逐渐变浅,最后呈现出目前这样全身呈粉红色的鹦鹉鱼。 由于上述两个品种的亲本都来自国外,因此其抵抗力相对较弱,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病力都比国产生物要差一些,一旦环境改变或受到病毒攻击极易患病死亡。 一、生理特征 1.形态特征 鹦鹉鱼身体修长且侧扁,背部微拱,腹部圆润光滑,体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鳞片,无侧线。鼻孔上翘,嘴型像鹰嘴,有些个体的鸟喙部可能有白色斑点,这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摄入的营养不平衡,缺乏维生素引起的。
2.生活习性 鹦鹉鱼是杂食性鱼类,饲料来源广泛,动物性食物主要有活饵(红虫、丰年虾等)、水生昆虫幼虫、蝇蛆等;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水藻、青苔、蔬菜、水果以及玉米、小麦、大米等。为了使其体内营养充足均衡,还应适时投喂一些营养剂。
二、疾病防治
1.病源预防 首先应加强日常管理,保持水质清新,温度适宜,并及时清除鱼缸底部污物,防止病菌滋生;其次,注意做好病毒防治工作,特别是新购进的鱼类,应及时隔离,观察处理,避免传染;另外,要注意调节好水温,因为高温利于病菌繁殖,低温不利于病菌存活,一般控制在25~30℃之间较为安全。
2.药物治疗 如果您的鹦鹉鱼患病,可根据病症的不同,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。若是细菌感染可用呋喃西林浸泡或在水中投放痢特灵进行治疗;若是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的药物配合抗生素同时治疗;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应采取相应的驱虫措施并加强换水,增加光照;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不适,可投放消食的药物。